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之中和节

  中和节这个节日,可能大家会感到有些陌生,其实这也是我国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并在2011年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了解的节日,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和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早的日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将其日期改为农历二月初二。由于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所以汉族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

  中和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的活动,这一节日的到来,寓意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雨水天气也将增多。在民间,中和节时有祭春龙等习俗,期间的饮食常以“龙”字命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等。

  据记载,中和节是在唐朝臣李泌的提议下兴起的。他提倡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为了祭勾芒神以祈祷农事兴旺,同时也祭日神,因为传说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尉迟枢在《南梵新闻》中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特点。

  在唐朝帝王的倡导下,中和节达到了极盛,每年逢此日,人们都要加以庆祝并举行祭祀活动。中和节主要兴盛于唐,但以后各朝仍然把它当作一个节日看待,每逢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耕种仪式,象征性地赐给人民百谷,以示劝民努力从事耕织之义。在汉族民间,亲友们也常聚集在一起喝中和酒,并祭祀勾芒神。人们往往还互赠刀、尺之类的礼物,勉励努力劳作。

  人们在“中和节”祭祀的是传说中的“勾芒神”,这是一位主管农事的神祗,是迎春和万物生长的象征,可见“中和节”是围绕着春耕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繁琐的民俗事象随着时间推移已逐步淡化,但它将作为凝聚着古人的生活智慧的农耕节令而长留人间。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