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和传说 风俗有哪些 传统

  除夕节,谓之“岁除”。在中国古代历法之中,因除夕节常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所以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人们只在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有着合家团圆,除旧迎新的寓意存在。自古以来,除夕就为我国的传统习俗,但并非法定节假日。

  除夕的历史由来

  除夕,除,为去除之意,夕为夜晚。而除夕,为一年的结尾,意味着新一年将至。除夕又被称为大年夜,除夕夜。同时也为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之日。作为年尾的时间,除夕,起始于上古时代。因除夕之日为传统祭祖节,据文献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至本也。早在西周,《风土记》中已有记载。先秦时期,每年年末之时,都要举行“逐除”仪式,因此除夕有被称为大除,谓之大年夜。另一方面,由于立法之中存在着阴历方面时间变化的问题,因此除夕的时间可能为腊月三十,也可能为腊月二十九。但是始终都为阴历年的末尾。

  除夕的传说故事

  据童话故事记载,在古代传说中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称之为夕。在冬季因大雪覆盖,所以缺少食物的夕就会闯入村庄,给村中的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每年腊月底,人们都会到附近竹林躲避夕的伤害。由于竹林阴暗,潮湿,寒冷,聪明的孩子,“年”,就想到一个办法,砍一些竹节带回家,在门前挂一块红布,就可以防止夕的破坏。当晚在夕到来之际。村民们将碎竹节扔进火堆,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之中,夕被吓到,四处逃窜。因此在每年岁尾,人们都会守着碎竹节,等待夕的到来,大家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响起。

  除夕的传统文化

  对中国人来讲,除夕极其重要。除夕将至,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和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有着互敬互爱的象征,可以使家庭成员有更加紧密的联系。老人家和年轻一辈都可以在团圆饭之中,表达自己的各种思想感情。而除夕的团圆饭,又被称为年夜饭。地域文化的不同,决定着每一个地方的年夜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同时,除夕之际,贴对联,窗花,福字,是历史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文化。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而开门爆竹的情况,旨在给人们制造出热闹幸福的氛围,在新的一年带来欢声和笑语。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