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何园是扬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建筑之一,今天小编带着大家去了解一下。
历史
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北洋大臣***、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历时达13年,占地1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后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园主49岁何芷舠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前后历时13年之久。何园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园林泰斗罗哲文称之为“晚清第一园”。园主将西方建筑特色带回了文明古国,并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又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吸取众家园林之经验而有所出新。
特色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至,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1988年与个园一起被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规模庞大,面积为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极高,反映清后期园林建筑过多的特点。全园可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是纳凉之所。
池西一组假山逶迤向南,峰峦叠嶂,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古木掩映,野趣横生。何园中的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串楼是何园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串楼复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断。
串楼长400余米,绕园一周。在串楼的窗格和壁板上刻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人诗画,回廊墙壁石碑上嵌有古人的诗句。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内涵。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等。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