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56个民族56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果说那个省的民族资源最丰富的,当属云南省了。本期的布朗族文化,带你看看云南少数民族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产丰富。根据1998年人品统计,布朗族有8.77万人,占有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61%,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9.388万人。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与俄语、克木语、德昂语及高棉语有亲属关系。由布朗族与傣族、伍族、汉长期杂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

  布朗族古称“徽‘、”蒲人“、”朴子“,自称”乌“、”翁拱“、”阿娃“,他称”濮曼“、”濮满“。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

  元明清时期称”浦人“、”蒲满“、”包满“、”濮曼“。新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八达一带的布朗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劳动方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布朗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由于长期与傣族杂居,深受傣族文化影响,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哈“,歌舞时多以象脚鼓、钱、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

  为青年男女所喜爱的”圈圈舞“,热烈欢快,是情感交流,传播爱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的曲调,多用来歌唱爱情、新人新事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广泛的内容;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的曲调;甩调,喜庆节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着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