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查询黄历还是通书或者说一些普通的日历我们都会看到有农历和公历两种说法,虽然大家都知道农历和公历这两种纪年法是怎么回事吗,但是你知道公历和农历是如何转化的吗?他们官方的介绍是怎么样的呢?随小编一起到农历表去看看吧。
一、什么叫做阳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二、什么叫做农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三、阴历和阳历是如何转化的?
每月初一叫做朔,最后一日叫做晦。农历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后一天叫做既望所以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并不在同一天。农历的基础是「回归年」和「朔望月」。「回归年」是太阳接连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365.2422日(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连两次朔(新月)或两次望(满月)相隔的时间,即29.5306日(29日12小时44分3秒)。
由于12个「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归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过10日,把相差累积起来便成为闰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时代,中国历法便采用十九年七个闰月的安排,但中国的农历和西藏的农历以及韩国的农历计算方法不一样,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然而目前记时通常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阴历日期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阴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阴历初九。
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1994-1977=17=4×4+1
故:Q=4,R=1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14×4+10.6(1+1)+(31+28+31+30+7)-29.5n=204.2-29.5n,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
小结:额,这样的转换方式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只是小编数学不是很好,老觉得没算对,大家帮忙算算看,这个公式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把农历和公历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