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赋予了无比至上的荣耀,主要经典曲目是《蝉之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侗族大歌”的简介,有兴趣的朋友快来关注一下吧!
1986年,黎平7位侗族姑娘和小伙在法国巴黎更乐剧院,以一组让人振聋发聩的侗族大歌震惊欧洲,在西方媒体的镁光灯和欧洲人民的掌声喝彩中,首次让世界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侗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黎平侗人,携先祖留下的精湛演唱技法和天赋的动听嗓音,在法、意、奥、匈、南、新、乌、俄、日等国家数十城市,留下来自黔东南高山深谷、茂密森林的天籁之音。
侗家人称侗族大歌为“嘎老”,“嘎”的意思是歌,“老”则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是一种“众低独高”的复调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基本素材,是声音大歌产生的自然根源。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构成了侗族大歌的鲜明特点,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在结构上,侗族大歌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除平时训练外,侗家人是不会随便演唱侗族大歌的,只是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会在鼓楼里庄重地演唱。因而,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鼓楼也经常被称为“歌堂”。
侗族大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自成系统。根据侗家人的传统分类法,侗族大歌被分为四大类:
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侗族大歌具有娱乐功能。侗家人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昭示了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侗族音乐的强大娱乐功能。侗家人喜歌、爱歌,以会唱歌为乐,以会唱歌为荣,把音乐视作人的精神粮食。
侗族大歌还具有教育功能。种类繁多的伦理大歌,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一代关于道德、社会规范、家庭伦理待等内容,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一个侗家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关于社会伦理道德、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等各方面的教育。
侗族大歌还具有传承功能。侗家人的历史,侗家人的生产生活,侗家人的宗教,等等,无不包含在大歌里面。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一部用旋律写就的百科全书。一个侗家人,只要会唱大歌,就如同背诵了一部卷帙浩繁的侗文化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家人就通过歌的传唱,把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丰富内涵,不断美化形式,使侗族大歌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