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口中相传的周信芳老先生。是一名老生演员、导演、编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党员。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诞生于江苏清江浦。本期戏剧文化将为你介绍周信芳的经典麒派唱段。
周信芳6岁随父在杭州搭班,从陈长兴学戏,7岁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娃娃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用麒麟童艺名,演老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到北京喜连成科班带艺人科。青少年时期辗转于烟台、天津、东北等地等地演出,民国元年(1912年)返沪,先后在迎贵仙茶园、新新舞台、丹桂靠前台等剧场演出,直至民国12年(1923年)。以后两度赴北京演出,表演技艺得到北京同行的称赞。
民国13年(1924年)回沪,先后在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对京剧艺术作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其中有些较好的段落,后来成为单独演出的剧目,如《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民国16年(1927年)参加南国社,与田汉等进步的文化人士及话剧界人士颇多交往。民国21年(1942年),组织移风社北上演出3年8个月后回南方。民国26年(1937年)又到天津演出,抗战爆发由天津返上海积极投身各项救亡活动,负责上海京剧界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同年重组移风社在卡尔登大戏院连续演出4年,演出了《明末遗恨》、《香妃恨》、《徽钦二帝》、《文素臣)等。因《徽钦二帝》剧中抨击了妥协苟安、投降卖国的汉奸,激励了人们的斗争热情,立即被勒令停演,周信芳不顾敌人的恐吓,积极准备编演新戏《文天祥》、《史可法》,并在舞台两侧挂出这两场戏的大幅预告,虽未能演出,却一直挂到剧社被迫解散。
民国32年(1943年)被选为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支持京剧界进步组织艺友座谈会的活动,并与地下组织有联系。民国33年(1944年)接办黄金大戏院并任主任,抗战胜利后,戏院曾为文艺界进步人士集会场所。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得识郭沫若、夏衍、于伶等,对革命形势加深了了解。在党领导下,先后参加了“反对艺员登记”、“抗捐抗税”、“反内战签名”等爱国民主运动,并拒赴电台演唱所谓“戡乱‘’节目。民国37年(1948年)初,家居研究戏剧理论和古典戏曲。
民国38年(1949年)初,响应上海地下组织的号召,表示坚决留在上海。解放后应邀参加靠前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同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一起应邀出席靠前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1950年9月,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1951年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冬,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副总团长。1955年任上海京剧院院长。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演出,苏联文化部及所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很高荣誉。
周信芳一生上演过600多出戏,在京剧演员中极为少见。代表剧目有《打渔杀家》、《打严嵩》、《四进士》、《投军别窑》、《乌龙院》、《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清风亭》、《明末遗恨》、《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他的表演艺术注意全方位地继承传统和创新,被公认为京剧海派代表人物。
他吸取了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汪笑侬、夏氏兄弟、潘月樵、王鸿寿、沈韵秋、李春来、冯子和、刘永春、苏廷奎等前辈的艺术特点,又曾与许多同辈名家合作,在交流与借鉴中融会贯通,独创一格。嗓音虽带沙声但中气足,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苍劲浑厚;念白韵味醇厚,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被誉为是”化短为长‘’形成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擅长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手段予以充分展示,内外和谐真实生动,并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为塑造人物服务;在音乐作曲、锣鼓经的运用以及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有革新和创造。以其鲜明的特色创造了京剧生行中的麒派艺术,被普遍认为在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感情上达到舞台艺术的高乘境界。
周信芳不但精通表演艺术,而且是编、导全才。自编和与人合编的剧目不下120出,其编演的剧目不同程度地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民国14年(1925年)首开京剧导演先河,学习与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到京剧中来。
从《汉刘邦》开始,他主演的剧目基本上由自己导演,如《华丽缘》、《封神榜》、《满清三百年》、《亡蜀恨》,直到解放后主演的《义责王魁》、《澶渊之盟》等。一些传统戏也经过他导演加工,不仅主要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能使剧目满台生辉,形成“一棵菜”。一些麒派代表剧目由他自己导演不断修改而成为精品,体现出他编、导、演的全面发展和对艺术整体完美性的追求。
周信芳在戏剧美学思想上强调表演艺术的统一性,重唱、念、做、打的有机综合整体,提出“不要只顾了耍腔而忘了戏”。他强调审美教育作用,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戏剧是“现时代的宣传利器。”要求演员通过加强自身审美修养,塑造真善美统一的人物形象来感染、教育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进行戏曲改革,加工锤炼一批麒派剧目,并领导剧院使一批传统剧目焕发出光彩。他还亲自率团到工厂、农村、部队作巡回演出和各种类型的演出,受到各界很高的赞誉。在剧院建设、培养青年、完善编导制和繁荣京剧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努力。
周信芳的学生早年有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等,以后陆续收徒。新中国成立后又收沈金波、童祥苓、萧润增、霍鑫涛、逯兴才、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琨、管韵华、曹艺斌、曹春柏、孙鹏麟、李师斌、张学海等人为弟子。其他剧种拜周信芳为师的有沪剧演员邵滨孙等。私淑麒艺的人不可胜数,如王春柏、小王桂卿、孙鹏志、陈筱穆、李桐森、陈鹤昆、赵麟童、张信忠等。刘奎童与周信芳合作多年,后为麒派教师,所授弟子马少童、小麟童,及陈少云等,均为麒派传人,子少麟,亦为麒派传人。
麒派艺术在早年已普及到江南(包括长江流域)、山东和关外,为南方地区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后来影响越来越广泛,已超越老生艺术本身,扩展到其他行当和剧种,如“麒派花旦”,“沪剧麒派老生”等,甚至话剧、电影演员如金山、赵丹等都学习麒派演技。
周信芳的着作有《周信芳文集》、《周信芳戏剧散论》,有关周信芳艺术的专着有《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以及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摄制戏曲影片有《琵琶记》(片断)、《斩经堂》、《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等。研究周信芳艺术的专着有《谈麒派艺术》、《周信芳艺术评论集》及其续编等。
周信芳在十年革命初即遭受陷害,家属亦受株连。他因长期受折磨于1975年3月8日含冤病逝。1978年***昭雪。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曾于1955年及1961年先后联合在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及“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活动。文化部等单位又于1994年底1995年初举行盛大的“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公认两人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同时将周信芳骨灰迁葬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园,立塑像供后人凭吊。
《打严嵩》忽听万岁宣一声·周信芳
[西皮流水]忽听万岁宣一声,在午门来了我保国臣。那一日打从那大街行,偶遇着小小顽童放悲声。我问那顽童啼哭为何故,他言说严嵩老贼杀他的举家一满门。劝顽童休流泪免悲声,邹老爷是你的报仇人。站立在金阶用目来观睁,上面坐的嘉靖有道君。两旁空有文和武,缺少个擎天玉柱架海的津梁一根。那一旁坐的是严阁老,他本是我国中上欺天子下压臣、谋朝篡位卖国的奸臣他名叫严嵩。我本当上殿奏一本,怎奈我官卑职小不能参大臣。罢罢罢,暂忍我的心头恨,品级台前臣见君。
《徐策跑城》忽听家院报一信·周信芳
[高拨子导板]忽听得家院一声禀,[垛板]老徐册,我站城楼,我的耳又聋,我的眼又花,我的耳聋眼花开不见城下儿郎哪一个跪在城边。我问你,家住哪府哪州并哪县?哪一个村庄有你家门?你的爹姓甚?你的母姓甚?你们弟兄排行第几名?说得清,道得明,放下吊桥开城门,放你进城,你若是说不清来道不明,要想开城万不能,你报上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