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是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省苏南浙北城乡。苏剧的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汉族曲艺形式。苏剧是苏州文化特有的一部分,一起来了解它吧。
起源
苏剧的前身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的曲艺苏滩(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苏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这些地区,它被吸收到当地的剧种里面,如浙江的婺剧、和剧及江西的赣剧中都保留着对白南词的剧目,称为“南词”或“滩簧”。
据《清稗类钞·音乐》载:“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唯不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板鼓。所唱戏文,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间以谐谑。”所以,滩簧是一种所唱内容不拘一格,唱腔也不严格要求像昆曲那样“字正、腔圆、板准”,具有浓厚地方气息及轻柔委婉、圆润幽妙的艺术风格的汉族民间花鼓小戏。
音乐唱腔
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伴奏以二胡为主乐器,兼用江南丝竹。
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家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二犯调、挑袍调等数十种,其中太平调使用最多,又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种板式。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曲头]、[一江风]、[点绛唇]、[朝元歌]、[锁南枝]、[六么令]、[羽调排歌]等,一些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小曲如[春调]、[劈破玉]、[大九连环]、[小九连环]、[五更十送]、[知心客]等也常作插曲使用。
舞台表演
在表演上,苏剧学习昆剧,把昆剧表演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融化,靠前代演员如朱国梁、龚祥甫、张娴等,同时也都是昆剧演员,靠前个苏剧团国风苏剧团由苏剧、昆剧艺人组成,历年来演出的一部分剧目,如《占花魁·醉归》、《白兔记·送子》等均按昆剧风格表演。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继”、“承”等辈苏剧演员,都在学艺之初以昆剧打基础,并兼演昆剧。
角色行当
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剧基本相同,但分行不如昆剧严格,班社中以丑角为靠前主角,旦角为第二主角,实际演唱时只有五或七名演员围坐桌旁,分任各行角色,自拉自唱,有老生、小生、旦、老旦、丑五行。
老生扮演年老的官员、员外、寒儒、老仆等角色。副末、老外,均由老生演员应行,如《白兔记》的刘智远,《朱买臣休妻》的朱买臣,《王十朋》的钱流行等。
苏剧没有专工净角的演员,为数很少的净角戏,包括大面、白面、邋遢白面角色,均由老生演员兼演,如《秦香莲》的包拯,《貂蝉与吕布》的董卓,《窦公送子》的窦公等。
小生扮演年轻的文人雅士、落魄书生,或年轻得官者,或清秀勇猛者,分冠生、巾生、鞋皮生、翎子生,均由小生演员应行,如《王魁负桂英》的王魁,《唐伯虎智圆梅花梦》的唐伯虎,《连升店》的王明芳,《貂蝉与吕布》的吕布等。
旦行扮演闺阁千金、侍妾丫鬟、小家碧玉或中年妇女,包括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均由旦角演员应行,如《白兔记·出猎》的李三娘,《寻亲记》的周瑞隆,《渔家乐·刺梁》的邬飞霞,《春香闹学》的杜丽娘和春香等。
老旦扮演各类老年妇女,如《西厢记》的崔夫人,《王十朋》的***,《醉归》的鸨母等。丑旦通常亦由老旦演员兼饰。
丑行扮演狡诈阴险的文人、公子、赌徒、恶棍,或诙谐滑稽、心地善良的小人物等。相当于昆剧的二面、小面,均由丑角演员应行,如《十五贯》的娄阿鼠,《寻亲记》的茶博士,以及后滩戏《卖橄榄》的张老三,《马浪荡》的马浪荡,《荡湖船》的李君甫等。
苏剧现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净、副、丑等。演员往往一人兼几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